惜物即惜福 节俭现微光
学生姓名:涂龄尹
年级班级:高一310班
指导老师:陈洁
你是否会为浪费一张纸而自责?你是否会为浪费一滴水而惋惜?你是否会为浪费一度电而羞愧?
诚然,我们现在的生活衣食无忧,但节约却永远不能抛弃。因为它无论何时何都代表着一个人的品格,体现着一种远见,一种智慧。
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农家,不仅深深体谅农民生活的艰辛、物力的不易,而且他还身体力行,带头倡导节俭。
明朝建立后,按计划要在南京修建宫殿,负责工程的官员将图样送给朱元璋审定,他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全部都去掉了。有个官员想用精美的石头铺设宫殿地面,被他当面狠狠的训了一顿。朱元璋的器具按惯例本该用黄金,他却要求均以黄铜代替。他还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,织造麻布鞋子。同时,还规定诸王子出城稍远要骑马7/10、步行3/10。
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的苏轼,二十一岁中进士,前后做了四十年的官,他也一生注意节俭,常常精打细算的过日子。
公元一零八零年,苏轼被降职,薪俸减少了许多,他因此生活变得十分困难,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,得到了一块地。他从此就起早贪黑的耕种,悉心打理这一块来之不易的土地。他还实行“计划开支”,不乱花一文钱。就这样,苏轼靠着自己的勤俭维持着家用,不仅没有缺衣少食,而且还有余财。由此可见,勤俭永不穷,坐食山也空。
东晋有个大官,叫吴隐之,他幼年丧父,跟着母亲艰苦的生活,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。
他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,不肯搬进朝廷为他准备的府邸,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屋里。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也没有大操大办,连吴家的管家都感叹道:“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,果然名不虚传啊。”
古今中外的节俭范例数不胜数: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;毛泽东一件睡衣补了73次,穿了20年——这些节俭的范例就是一股榜样的力量,它萦绕着我,约束着我,告诫着我,激励着我。
我们的地球不是一次性的,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一时方便而透支所有的资源。真正懂得生活的人,都是珍粒米滴水,片纸一线;惜物即惜福,节俭是美德,于细微处可见人性光芒!